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紧抓新时代科技发展之机遇打造中国世界学术网(2)

来源:亚太经济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2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当然,这些国际组织也有一些自身发展的问题,同时亚太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,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国际化能够带来价值,因为中国本身国际化意识是

当然,这些国际组织也有一些自身发展的问题,同时亚太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,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国际化能够带来价值,因为中国本身国际化意识是比较强烈的。中国要实现国际化,除了政府之外,民间的力量也比较重要。这次确实是想要做一些事情,因为APAN 的成员国基本都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,所以我们有一个心愿:希望在中国的领导下,把APAN 变成促进一带一路互联网合作的第一国际组织。

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,APAN 需要做些改革。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改革,我们想把改革的思想传递到这里面。具体改革的方向,首先就是想改它的机构,即我们前面提到的秘书处。我们其实想把APAN 总部落在中国,这也是国家特别倡导的一件事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切实地把中国比较领先的东西与可用的资源贡献到APAN 里面,也把APAN 的国际化资源和渠道更多地引进到中国。另外这个机构改革也包括进一步强化它和其他国家、其他国际组织和产业界的沟通。APAN 目前主要吸纳亚太国家,但APAN 本身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组织,所以我们要让世界的其他角落,包括俄罗斯能够作为观察员参加。另外,和工业界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现在的情况下真正的价值体现还是实现学术应用到技术,技术应用到产品,产品融进到产业里,整体上形成链条网,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把它打通。同时也想在APAN 工作形式上实现转变和互动。APAN 以前是每年两次年会,春、秋季各一次。现在我们想要把其中一次变成峰会,一次变成年会。因为中国有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,所以我们想把这个峰会变成亚太互联网大会,两个会议之间可以有若干个APAN 支持的活动,如举办一些大赛与一些科技创新的活动。在APAN 的指导下,可以有第三方参与,第三方可以是APAN在各个国家的分支机构。以前推动的力量可能不是太强,现在我们想多发挥一下各成员国的力量,他们也可以让这些分支机构更活跃一些,以APAN 的名义再做一些活动。这其中包括了增加一些权威科技评价,以APAN 这种国际组织去发布一些互联网评价,比如十大科技进展、十大创新产品、互联网学科排名等。以国际组织做一下权威评价,对区域也是一种推动。排名的引导性比较强,有了排名的话,大家也就有了方向,现在也没有组织去做这些事情,所以我们准备去做这些工作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把青少年和一些中小学考虑进去,就是做“科技嘉年华”。现在做科普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,科普做得特别不好,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投身在这个方面,比如很多城市有科技馆,但是,科技馆装修一次可能要用10年,成本特别高,都是固化的东西。可以说从落成那天开始很多东西都已经过时,对技术的原理而言可能还可以,但是对新技术的传递还是很有问题。最近随着这种智能化发展,许多科技本身的交互性越来越强,尤其是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。我们想把这种科技以比较生动的形式体现出来:原来我们做嘉年华是玩过山车,以后做嘉年华就是玩最新的科技,如我们把最先进的技术以嘉年华的形式做出来,利用国际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和覆盖能力,每年做这样的工作,为基础性教育提供帮助。

●中国的网络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,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不断追赶的过程,在一些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领先。接下来的挑战就是我们需要自己确定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,实现创新与突破。中国无论是科技还是网络的发展,其实简单来看,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变化。

《大学》:您觉得中国在构建学术网络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?

王教授:对中国而言,现在来看第一就是从无到有。中国的互联网全功能化是1994年左右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历程。我们马上要做“十四五”规划了,以前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是以别人的现状,甚至都不是拿现状来作为未来的目标,说我们跟别人差距20年,要往前追10年。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,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创新和突破的问题,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,之后就是一个追赶的过程。我们不能说现在已经超越了,但是互有长短还是没问题,双方可能有些是我们好一点,有些是别人好一点,我们绝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。但是,这也带来特别大的一个挑战,就是你发现没有人领跑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我们需要自己确定一个方向,并且可能无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。中国无论是科技还是网络的发展,其实简单来看,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保持同步的,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变化,这就是大致的情况。

文章来源:《亚太经济》 网址: http://www.ytjjzz.cn/qikandaodu/2021/0726/666.html



上一篇:他上任之后
下一篇:年国际形势的启示

亚太经济投稿 | 亚太经济编辑部| 亚太经济版面费 | 亚太经济论文发表 | 亚太经济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亚太经济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